当你进入一些高手如云的社群时,是不是会有这种感觉:他们怎么这么会赚钱?偶尔也会开始构想:我一定也可以的。但结果往往是:一看就懂,一做就废。
因为你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赚钱赛道,也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是要做「副业」还是「复业」。
「副业」,大家一定不陌生,但「复业」是什么呢?本篇分享,作者将具体解析这两个概念,并总结了一个「复利思维复业赚钱法」,教大家如何精准判断适合自己的赛道,实现收益指数式增长。
作者分享
大家好,我是「非著名程序员」,一名技术自媒体创作者。
我曾经做了 7 年多程序员,创业做软件公司 3 年左右,从 2013 年的年底开始做技术自媒体。
差不多 8 年时间,在全平台累计获得粉丝 70 万左右:知乎 32.5 万的关注;微博 14.3 万的粉丝;微信公众号 3 个号,近 20 万关注;今日头条 3 万左右的粉丝。
我每年通过自媒体变现赚到的钱,比主业高很多,所以,从去年开始已经辞职,做了一个全职的自媒体创作者,目前在家,边写作边带娃。
关于程序员如何转型、如何打造自己的副业,我还是有一些发言权的。我希望自己从技术转向自媒体的经历,能给更多技术人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帮助。
part 1
程序员如何找到适合的副业?
01
如何通过社交突破圈层?
雅虎的前 cso(首席战略官)提姆・桑德曾经说过:「你的社交圈就是你的净值。」如果你能交往到比自己厉害的人,你的价值也会得到升值。
美国杰出的商业哲学家吉姆·罗恩曾经提出著名的「密友五次元理论」:与你亲密交往的 5 个朋友,你的财富和智慧就是他们的平均值。
在财富上的具体表述是:
你的收入是身边交往最多的 5 个人的收入平均值。
所以,多和牛人打交道,你自然能够获得浸泡式成长。
以我为例,我从大学开始就是一个爱折腾的人。学计算机,就参加学校的 acm(算法编程)协会,参加校内各种 acm 比赛,认识了很多搞编程不错的朋友,甚至是高年级的朋友。
2011 年,当我还在读大三的时候,就听他们说做移动开发很挣钱,于是毅然决然地从 java 开发转向移动开发。当时,移动开发技术是新兴趋势,学校里并没有相关课程,我都是自学完成的。因为是科班出身,学起来比较容易,毕竟很多开发都是相通的。
不过,我觉得这一切顺利和幸运的背后,都是因为我爱交朋友、爱聊天。
所以——
机遇总是留给那些爱折腾、爱尝试、不怕犯错的人。
我学编程的时候,csdn 非常火,很多人都在上面写技术博客,分享最新的前沿技术。
于是,我也把自己学习编程的过程、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疑难杂症,以及凯时尊龙官网的解决方案,都放在 csdn 上分享出来。现在,总阅读量已经达到 300 多万了。
我是一个喜欢技术但又不只局限在技术世界里的人。
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,闲暇之余就喜欢逛各种社区和论坛,加各种牛人微信。看到其中一位技术牛人在玩今日头条(当时刚兴起),随便一篇文章就有几十万的阅读量,我很羡慕,于是也开始研究今日头条,靠着阅读量,一天也能挣几十块钱的广告费。
后来看他的朋友圈,发现他在做公众号,于是我也跟着做公众号。
从此,我在工作之余玩起了自媒体,同一年把今日头条和公众号都做起来了。
如果一个人要想突破圈层,就必须学着去找更高层次的人学习和相处。
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,你除了可以多参加一些线下的技术沙龙、行业活动外,还可以在线上多参加有价值的社群和社区,多结交牛人朋友,然后混到他们的圈子里。即使你什么都不说,光看光学习,也能提升不少。
我之所以玩自媒体,就是因为我加了很多比我厉害的人,然后经常观察他们的朋友圈,看他们在干什么,自己就照猫画虎去尝试。
之所以分享这些经历,就是想告诉大家两件事:
1.不能只闷头搞技术,不能陷在技术思维的局限中,应该多看看外面的世界,开阔眼界,才能发现更多的机遇。脚踏实地的同时,也要抬头望天,才会紧跟时代步伐,不被淘汰。既要眯着眼看世界(看得远),也要瞪着眼看世界(看得清楚)。
2.多逛社群、社区和论坛,多结交牛人。牛人就是你身边的指明灯和指路人。
02
复利思维副业赚钱法
很多人进了很多不错的圈子和社群,但是,当你在一个高手如云的社群里,比如「生财有术」,看到太多牛人分享赚钱的案例后,是不是有一种什么都想尝试的冲动?
看别人总结的成功经验,会有一种喝酒上头的感觉——别人怎么这么厉害,这么能赚钱?继而产生一种错觉——我也可以,这很简单。
其实,别人只是把多年总结的成功经验用简短的文字分享出来了,但「看」和「做」是两码事,大多数人都是「一看就懂,一做就废」。
这里面最大的问题,可能是你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,然后坚持到底。
如何判断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赛道呢?我分享一个自己总结的方法论:复利思维副业赚钱法。
以我为例,当了这么多年程序员,已经看透了——程序员没有真正的「睡后收入」,解决办法是利用复利思维放大「复业」收入。
很多程序员都有一个美好的梦:成为一个独立开发者,专心为自己打工,从此躺着赚钱,获得「睡后收入」和「被动收入」。
但是,真的可以做到吗?准确地说,做不到。
做独立开发者需要一直迭代开发,一直维护,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,做完了上传到应用市场,审核通过后就等着数钱。
比如你开发软件,就需要一直迭代功能、维护服务器,需要一直跟着平台的政策变化去调整。否则,平台就会给你发下架通知或者调整产品质量等级。
我认识好几个独立开发者,挣得确实不少,但也确实很累,基本一两周就得更新一回产品。
比起幻想一个一劳永逸的「被动收入」,「副产品收入」的思路更有意思,也更具操作性:把你「主动收入」(上班)产生的「副产品」,包装成商品进行销售。
优点是:
-
成本更低(因为是副产品)
-
竞争优势更高(因为包含的价值并不低)
-
具备独特性(因为每个人从事的行业不同)
-
可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(反正要上班挣钱)
我称这种「副产品收入」为「复业收入」,而「复业」和「副业」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复利思维。
复
业
复业的本质是职场人在主业外,让自己的知识技能、资源人脉,能够持续获得增长,并因此获得收益,从而对冲主业可能遭遇的裁员、收入下降等风险。
副
业
副业只是出卖时间去换取金钱,利用主业之外的业余时间,去创造额外的收入,比如兼职打零工、家教接私活、做微商卖货、卖保险理财产品等,创造主业之外的第二份收入。
你现在的副业是否能够提升你的个人竞争力?是否能够在未来为你带来持续的复利效应?
说白了,副业是没有成长性的,并不能带来复利效应。我们需要的是「复业」。
2013 年,日本企业品牌设计师 ochi masato 和管理大师本田直之合写的《下班,你的人生才开始》一书里,针对复业的内涵提出了完整的诠释:真正的复业,带来的必定是乘法,而非加法的结果。
副业和复业最大的区别:副业带来的收益是在做加法,而复业是在做乘法。
像下班后到肯德基兼职、发传单、当保姆之类的副业,虽然能增加存款,却没有发展性。
而真正的复业可以产生相乘效果:
复业 = 收入 x 技能 x 新知 x 人脉
比如我坚持写作 8 年,取得了一些成绩,每次进入一个新的平台,都会用这项技能去创造财富,实现多重变现,这就是我的复业。
比如你是程序员,除了上班敲代码挣钱之外,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主业去拓展一个复业。比如在网上录技术视频课程出售,比如写技术文章分享给大家,传播技术价值。
比如你是非常擅长使用 office 办公软件的行政人员,就可以依据这个主业衍生复业,做 ppt 美化师、excel 整理师,甚至可以录制视频课程去卖。
复业,并不是主业之外的无关紧要、只要能赚点钱就行的活儿,而是与主业平行的工作。
你只有这样做,才能让主业越做越好的同时,又让复业放大你的价值,价值一旦在互联网上放大,就可以赚到更多的钱——这就是利用「复利思维」的「复业收入」。
以上就是我说的「复利思维副业赚钱法」。
可能很多人有疑惑:与我主业平行的「复业」有很多,我该选择哪个呢?这就涉及到了价值判断。
03
如何从多个副业中
找到最有价值的那一个?
我认为,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业方式很简单,就是利用长板优势,而不是木桶原理。
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不应把一生的重点放在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上,把自己培养成「完人」;而是要经常分析发现自己的优点,并持续不断地发扬光大,形成独特的优势,成为某一个方面的专家、强人。
木桶理论不太适合人的发展,成功的捷径在于尽早发现自己的长板,然后无限聚焦:
-
列出 5 个你最擅长的能力
-
列出你目前从事的工作、积累的经验 -
列出你的兴趣爱好
在三者间找共性,那个共性的地方就可以打造你的复业。
比如我是技术出身,从事开发工作,但又喜欢写作,这三者一结合,我就可以做一个技术布道者,写技术文章,宣传技术,打造技术影响力,之后就可以利用影响力赚钱。
影响力就是价值的放大器。一旦影响力上去了,你的价值就会被无限放大,成指数级增长,而不是线性增长。
而且,我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,一般都符合 2 个特性:
-
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符合边际成本越来越低。
-
产生的价值符合「复利效应」。
边际成本递减
如果边际成本越来越低,付出的精力越来越少,你就可以做到「被动收入」,也就不用再出售自己的时间来赚钱了。
举个例子:
我是一名程序员,每天干的活很乱很杂,所有的工作任务都需要我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做,这些成本并不会随着我做得多而降低。
但如果我同时是一个自媒体作者,我可以写书来降低边际成本。可能花 1 年去写书,往后 10 年每年都能有版税,就可以被动赚钱,这样成本一换算,是不是几乎为零呢?
而且,我写的有价值的文章,这个价值是不会随着时间消失和衰减的,可以被人们永久、不断地阅读,给我带来流量和收入。
投资亦是如此,我可以投资股票和基金,只需要前期花费 1 年时间学习股票和基金知识,在市场上找寻那些具有长期价值的公司,投进去,之后只要坐等价值投资的收获就够了。
复利效应
你做的事,除了符合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符合边际成本递减这个规律,产生的价值还要符合「复利效应」。那这件事就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,也是容易产生高收入的一件事。
比如我开发了一款 app,开发完后就不需要太费时间和精力,只需要日常维护就够了。如果这款软件做得很优质,那在用户的口碑效应下,每个月的收入将会越来越多。口碑效应带来了金钱的「复利效应」,那你实现财富自由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高。
同理,我花 1 年时间写了一本书,可以畅销十几年,每一年的销量都会由于口碑好而比上一年增加一倍,不就产生「复利效应」了吗?
所以,看看你现在的主业和复业是不是符合这两个特性,如果符合,就非常值得做,如果只符合其中一个特性,也是值得做的。
part 2
落地执行
坚守赛道和顺势而为
01
错的可能不是赛道,而是方法
很多人犯了一个大忌,就是当感觉在一个赛道做不出成绩时,总喜欢频繁切换赛道,觉得不适合自己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着挺努力,就是不成功的原因。
其实,错的可能不是赛道,而是方法。
我的经历告诉我:一旦你确定了一个赛道,就不要总切换,而是应该去折腾方法,而不是折腾赛道。
坚持的是战略,折腾的是方法和手段。
一个人做什么不重要,重要的是怎么做。
一旦确定了目标和战略方向,坚持下去就行,不要怀疑自己的战略和目标。因为在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下,不管你做什么,都会有自己的客户,即使再小众,基于人口基数,市场也不会太小,可以让你赚到足够多的钱。
而你之所以不成功或者成长慢,并不是你的目标和战略方向有问题,而是你实现目标的手段和达到战略的战术有问题,你应该在坚持自己的战略与目标的前提下,不断尝试不同的手段,切换不同的战术,以求最快地实现目标,达到战略目的。
要认清赛道和方法,我们就必须学会区分什么是愿望、什么是欲望、什么是成果、什么是行为。当你把很多东西拆得足够细的时候,才可以做到坚守初心——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愿望是抽象的欲望,成果是可以量化的愿望,这都是行动的起点,但不是行为。
拆分行为,量化目标,一步一个脚印,脚踏实地。
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欲望,就会产生对这个欲望的想象,这就是愿望。这个愿望,可能就是你的赛道,当你了解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之后,最重要的就是坚持。
当你确定了愿望和赛道之后,要学会把愿望转化成你想要实现的成果。欲望是不可量化的,太虚无了,成果是可以量化的目标。然后想一想,自己达到想要的成果,需要拆分成哪些步骤和行为。
有个简单的办法可以将行为与愿望和成果区分开来。
行为,是你现在或在某个特定时刻可以去做的事情。比如关掉手机、吃一根胡萝卜、打开一本书读几页等。
但你无法随时实现一个愿望或取得一个成果。比如你无法突然改善睡眠质量,无法在今天的晚餐后就减掉几斤脂肪。只有坚持执行正确的具体行为,久而久之,才能够实现愿望,取得成果。
所以,你可以频繁地、不断地尝试各种行为,看看哪些行为对实现你的成果目标最有效。
愿望是赛道,行为是方法。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,就是要坚持,坚守赛道,不断切换行为和方法。
比如,你想成为跟我一样的自媒体大 v,这是愿望,不是成果,成果是可以量化的目标,比如要有 10w 粉丝。如何实现呢?需要各种操作和行为,这就是方法。如果达不到 10w 粉丝,可能是你的行为和方法有问题,不要急着去变换赛道。
我之所以能够拥有全网近 70w 的粉丝,就是因为我认定了自媒体赛道,且坚持了 8 年。在这条赛道里,我频繁尝试各种涨粉的手段和方法论。如果我不这么坚定,而是频繁切换赛道,可能最后什么都做不好。
当你坚守赛道,找到方法论后,就会发现一个朴素的道理:当你体验过一回成功后,接下来做其他事也会很快成功。虽然成功不可以复制,但却可以迁移。
02
借势起量,顺势而为
当你找到了赛道,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复业,有什么方法和手段可以做得更好呢?
我的答案很简单——借势,即顺势而为。这也是我能把知乎粉丝做到 32w+,把公众号粉丝做到近 20w 的方法。
一个人是不可能逆势飞翔的,太累了,要学会借势而为,顺势而为。互联网时代,只凭努力和坚持是不够的,还要学会跟平台借势。
以知乎为例,为什么我来得晚,却比别人容易涨粉呢?答案如下。
我玩知乎的 2950 天里,回答了 1372 个问题,写了 1242 篇文章,做了 263 个视频。
多回答问题:知乎是一个问答平台,你肯定要坚持回答问题,多在平台上活跃,这叫符合平台特性。
多参与官方活动:知乎官方每个月都会有各种活动,在活动下面答题,有官方流量的扶持和推荐,自然更加容易火起来。这是最重要的借势手段,毕竟初入一个平台,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人,平台凭什么给你流量扶持?去蹭平台的活动流量,那他们推活动的时候,也在变相推你。
热榜不容忽视:要多观察热榜上的话题,尤其是刚刚上榜的热度刚起来但回答数还很少的问题。这种问题你要赶紧去答,肯定会被很多人看到。如果一个热榜上的话题已经有上千个回答了,你没粉丝,读者根本就看不到你的回答。
多参与社区共建:我有强迫症,看到一些问题的标点符号或者描述有问题,就会去修改,这就是社区共建,有你的记录。而且我会隔三差五进行一次众裁,去众裁一些观点和评论是否违规。这些都可以积累社区共建的分数。这叫迎合平台,让平台喜欢你。
以上这些手段和能力都是可以迁移到其他平台的。
03
成功不可复制,但可以迁移
成功是不可以复制的,但经验可以迁移,影响力也可以迁移。
比如,我用 8 年时间将公众号做起来了,有了影响力,然后将经验和能力迁移到了知乎,用 2 年多的时间将知乎的粉丝从 2w 做到了 30w+。
你看,这就是成功的迁移。
有些人做公众号,3 个月没涨粉,可能就没动力,放弃了,然后听说知乎也不错,就去做知乎了。但是,做知乎,你难道就有经验了吗?你都没有做成功过一件事,哪来的经验和能力去迁移呢?可能又是浑浑噩噩写了 3 个月知乎,没有起色就又放弃了。
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的思想。
我通过写公众号,知道如何去分析每篇文章的阅读量、如何计算点赞比,知道回答什么样的内容点赞多,知道什么内容受欢迎。这种能力和经验,到哪个平台都是可以运用的。
这是能力的迁移,下面我再聊一聊影响力的迁移。
比如我在知乎做到了 30 多万粉丝,在其他平台的运营看来,这个人不错,肯定有能力有知识。所以微博官方的运营找到我,说我是知乎大 v,想邀请我入驻微博当「新知博主」,给到金钱和流量的扶持,帮我把微博做起来。
这不,我微博粉丝就从不到 1w 轻松破 13w 了。
这件事告诉我们:一旦你在一个领域或者平台成功之后,其他平台感觉你有影响力,就会邀请你入驻,并扶持你,这就是势能。
所以,影响力是可以给你带来势能的,这就是影响力的迁移。
不管是能力的迁移、经验的迁移,还是影响力的迁移,背后都在说明一件事:先做好一件事,等你将这件事做成功之后,再去做其他事情时也会更容易成功。
我们做事千万不要什么都想做,什么都做不好;什么都做不好,还什么都想做。
一个人如果只有失败的经验,基本上在未来也很难成功,因为他并没有掌握走向成功之路的法门。
part 3
总结
最后,简单总结一下:
1.多社交,多突破圈层,才能实现个体崛起。你的社交圈就是你的净值,当社交圈扩大以后,认识了更多牛人,就能发现更多的商机。
2.要有保持分享利他的思维,前期不要太在乎钱,越是盯着钱去做事情,钱往往离我们越远。
3.错的可能不是赛道,而是方法和手段。不要轻易切换赛道,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,哪怕再小的赛道,人数也不会太少,你只要把事情做到位,赚钱肯定是很自然的事情,成功就离你不远。
4.做事情,要学会思考和总结一些底层逻辑,通过总结的底层逻辑去判断事情,一般都不会走弯路。
5.做事情,技巧和手段一定要符合顺势而为。学会用借势思维做事情,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才会更轻松;逆势不仅无法成功,还非常累。当你感觉非常累的时候,可能是方法有问题,不要切换赛道,而是要变换方法和手段。
6.成功不可复制,但是可以迁移。先做好一件事,等你把这件事做成功之后,再去做其他事情也会更容易成功。
重要通知
以上为文章部分内容,完整分享请在付费加入生财有术社群后查看。如果你还不了解生财有术,可以添加鱼丸微信,免费体验3天:
原创文章,作者:生财有术的朋友们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hengcaiyoushu.com/archives/7264